• 1
  • 2
当前位置 : 贵州诗词网 > 诗词探讨 >
毛泽东诗词研究的“文化整体观”
2018-01-05 17:19:35 | 作者:傅逸尘 | 阅读:

毛泽东诗词研究的“文化整体观”

  毛泽东诗词研究的“文化整体观”

  傅逸尘

  朱向前解读毛泽东诗词依然延续了他的文学批评风格,“一二三四五”,提纲挈领,条分缕析,便于记忆,听者印象深刻。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的《诗史合一——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熔学术专著、课堂讲稿、心得导读和诗词集注于一炉,诸种体例跨越了各自的界限,相互渗透进而整合为全新的“文本”,呈现出一派时尚且另类的“混搭”风格,有着极强的可读性,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

  朱向前堪称坚定的中华文化至上论者,两年前我们曾就阿来长篇小说《空山》展开讨论,对话中他多次强烈表达了对传统诗意生活的向往和对西方科技文明的厌弃,褒贬间彰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定执守和自觉意识。朱向前在生活中表现出强烈的对古代文人平和恬淡、雅致放逸生活境界之倾慕。朱向前年过半百才进入毛泽东诗词研究领域,一方面是机缘巧合,冥冥之中亦见天意;但仔细回想,也是历史之必然。毛泽东作为承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诗词传世,早成经典;其书法自创一体,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狂草大家,这更为其伟岸煊赫的政治生命平添无限神秘与风流。朱向前之于毛泽东诗词,因了孩提年代背诵毛泽东诗词的童子功,因了早年写诗的创作经验,因了特定年代的复杂情感,也因了近十几年来的行政领导阅历,更似神交多年的老友,不期然间邂逅重逢,勾起几分怅惘回忆,激起无限诗情画意,升腾出豪情壮气满怀。他将自身丰富厚重的生命体验、敏感睿智的艺术直觉和质朴古雅的生活情趣融入对毛泽东诗词的个人化鉴赏、个性化解读,自然呈现出与“党史专家”迥异的“另类”风格。

  朱向前以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宏阔的文化视野和自觉的文化意识建构起了一种“文化整体观”视角,以此来重新审视、考量、探寻、阐发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特性、文化背景、时代内涵及当下意义,真正回溯到了毛泽东及其诗词创作的文化源头,从而得出毛泽东诗词的文脉主要来源于“天赋个性、斗争实践、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三李苏辛和湖湘文化”的全新判断,这应该是当今学界对以诗词为表征的毛泽东的文化底蕴挖掘得最为全面、深入、准确、到位的研究成果。既往的毛泽东诗词研究多是伴随着政治的、历史的、军事的、道德的评价,而朱向前更多的是从文化的、文学艺术的角度切入,阐释了“五个来源”对毛泽东的性格、智慧、魅力的塑造,并转化成他的政治优势,进而形成其诗词豪迈大气、想像浪漫、文采华美的艺术特征。朱向前将毛泽东其人、其诗词与中国传统文化、农耕文明相融和,以诗入史,由文及人,从而将毛泽东个性中的“霸蛮”之气,艺术趣味上的偏于豪放、不废婉约,文章的“神气”追求与诗词中的时代精神等层面阐释得深刻而生动,进而得出“两个代表”的重要结论,即“毛泽东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代表,或者说是中国农民的代表;毛泽东是承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从作家本体论的角度把握住了毛泽东诗词在文化内涵上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这就是朱向前毛泽东诗词研究的“文化整体观”。

  朱向前的“文化整体观”是以“跨界”——政治、历史、军事、文学、艺术诸学科的方式,以文化溯源为核心,打通古典与现代,剥离时代政治风云的遮蔽,将毛泽东其人、其诗词作为整体对象进行解读,从而建构起了一个完整而又新鲜的“诗人毛泽东”、“文化毛泽东”形象。更为可贵的是,朱向前对应着当下的社会发展和时代情绪,紧扣新世纪文学发展脉搏,将毛泽东诗词研究与当下的文化思潮相对接,从而又衍生出了极富当下性和现实感的论断。在朱向前看来,毛泽东诗词因其以古典诗词的形式承载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的“现代化” 进程,与“红色经典”形成了极为切近的同构关系,而其本土化的史诗品格、文学价值及宏扬的民族气魄与时代精神又远在“红色经典”之上;尤其是在形式上,毛泽东诗词严格遵守古典诗词格律,而表现的内容却是时代感极强的革命战争生活,沟通了古典与现代,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在20世纪的最后一座高峰,其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精髓的承传,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亦有着不可忽视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思想与艺术往往能够穿越历史的尘封和时代的阻隔,发散其无穷的魅力,既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又是一种传统与精神的传承,人类就是在这样一种文化的脉络里不断地繁衍与前行。朱向前对毛泽东及其诗词所做的“文化整体观” 研究,新鲜而独特,贴切而圆融,极富穿透力和现实感,其学术品格与艺术感觉无疑确立了他在毛泽东诗词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但更为重要的是,朱向前对毛泽东诗词的史诗品格与时代精神的阐释对当下文化的世俗性与人们思想精神的严重缺失则更具有警策意义。

  原载:《文艺报》